空氣動力學直徑在2.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(PM2.5),被認為是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。但粒徑更小顆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,一直沒有定論。其課題組因此在中國某城市測量了0.25至10微米(即PM0.25至PM10)范圍內23組不同粒徑的顆粒物數量濃度,分析和比較了它們與居民健康風險的關系。
結果顯示,粒徑在0.25至0.50微米范圍內的顆粒物數濃度,與居民健康危害(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風險)的關系最為顯著,且粒徑越小,健康危害越大。而粒徑大于0.50微米的顆粒物,其數濃度與居民健康風險沒有顯著關聯。
這與不同粒徑的顆粒物在下呼吸道的沉降方式有關,粒徑小于0.50微米的顆粒物主要以擴散方式沉積,而大于0.50微米的顆粒物主要以撞擊方式沉積。他比喻說,就像犀牛和老鼠同時奔跑,犀牛橫沖直撞,老鼠可以很快拐彎,PM10就像犀牛,撞到人的鼻子上、喉嚨上,成了撞擊式沉積;PM0.5就像老鼠,可以沿著氣流一直擴散沉積到人的肺泡里,危害因而也更大。
研究發現小粒徑顆粒物對心血管的影響明顯比呼吸系統大,而細小的顆粒物可以透過人體的血器屏障進入到循環系統,影響整個心血管的健康。